“法宝”家访29年间她的家访之路已经升级到了3.0版本

时间:2022-07-30 20:38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点击:
  
 
  “冯教师,您仍是那么有气质。”“冯教师,我高考考了685分!”7月19日,华中师范大学隶属千禧城小学(原辛家地小学)2016届结业生,带着各自的高考喜讯,一同回母校探望恩师冯莉。
 
  今年48岁的冯莉从教29年,当了29年班主任。每年高考完毕至教师节,抱着鲜花前来探望她的学生都是一道风景。师生间能有如此深情厚谊,与冯莉不离不弃的育人“法宝”——家访,有很大关联。
 
  暑假里回访结业生
  “黄岩森期末考得怎样?”“你感觉初一和小学六年级学习有哪些不同?”7月10日,是华中师范大学隶属千禧城小学教职工假期的第一天。黄昏时分,冯莉敲开硚口区古田二路邻近一处居民楼的房门,到结业生黄岩森同学家进行家访。
 
  “冯教师,我现在是语文课代表,这次语文考了A+!”再次见到小学班主任,行将升入初中二年级的黄岩森不只没有生疏感,反而拉着冯莉兴奋地聊个没完。
 
  黄岩森的爸爸黄松对冯教师的到来也并不古怪,“比起教授常识,冯教师更多是从细节处育人。她的做法不只教育了孩子,也影响了咱们大人。”
 
  六年级时,儿子的成绩让黄先生有些焦虑。冯教师第一次上门家访时就肯定了黄岩森有自己的兴趣爱好,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导家长,鼓舞父子间多沟通、少责备、多倾听、少抱怨。冯教师还让黄先生改动了写随笔、看课外书是浪费时间的主意,让兴趣激起孩子学习语文的内驱力。
 
  冯莉家访的对象不只有在校生,也有现已结业的学生;家访的地点不只在学生家里,还有孩子们升入的初中学校。为何家访的战线拉得这么长?冯莉解释:“教育是个持续的过程,我回访已结业的学生,是在向学生学习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,然后调整教育方法,让小升初衔接更加贴合下一阶段的学习要求。”
 
  独自家访到“带团”联访
 
  从冯莉参加作业的第一年算起,29年间她的家访之路现已晋级到了3.0版别。
 
  “刚作业时,把家访当成‘兵器’来治那些令人头疼的孩子。”冯莉回忆。慢慢地,她变“告状”为“报喜”:当某个学生取得前进时,冯莉会到学生家里,当着家长的面夸孩子的前进,学生自信心大增,家长也十分感激。这便是冯莉的家访1.0版。
 
  2005年暑假的一天,冯莉接到了学生黄凌虓爸爸打来的求助电话,对方想请冯教师到游水馆,鼓舞正在学游水的孩子。那天太阳很大,冯莉放下电话便搭出租车赶到游水馆,在池边冲学生竖起了大拇指,学生惊喜不已,果真丢掉了浮板。
 
  从游水馆出来,家长又约请冯教师去他家坐坐,就当是一次家访,还提议带冯莉去班上其他几个住在同一小区的孩子家“串门”。此后,“暑期串门”成了冯莉教师的固定项目。“每到一家后,热心的家长和孩子会领路去邻近孩子家里,家访部队也变得浩浩荡荡。”冯莉说,这就是家访的2.0版。
 
  近几年,冯莉教师的造访又有了新形式。她将带着家长串门访,晋级为“学生、家长、教师三方联访”。形式上有了学科教师联合访、小组成员互访、带着家长串门访;针对不同的对象,有贫困学生家庭慰劳访、距离最远学生家庭体验访、意外受伤学生安抚访等。活动内容也从单纯的谈天,晋级成视频访问、家庭聚会等等。这成为冯莉家访的3.0版。
 
  讲堂搬到田间地头
 
  2018年8月,冯莉响应武汉市教育局号召,到黄冈市团风县思源实验学校支教一年,任教小学二年级一个班的语文课和两个班的道法课。
 
  “刚到当地不习惯,失眠了整整一个月。”冯莉告知记者,她和其他前来支教的教师们租住在学校邻近的招待所里,房间紧挨着公路,晚上交游的车辆很吵,让人难以入睡。
 
  日子上还未习惯,但作业上冯莉全情投入。支教期间她依然坚持家访,尤其是学习上有前进和日子上有困难的同学家去得最多。村里交通不便,冯莉就和孩子们边走边聊,把田野、菜地都当成讲堂,她指着藤上摇摇欲坠的黄瓜,从根、茎、叶讲到生命的意义。她带着孩子们做自然笔记,辅导学生调查日子,从身边获取写作资料。
 
  冯莉负责的二(5)班有接近70名学生,为了全面了解学生,她用不到一年的时间,造访了对折家庭。一同支教的教师严小萍说:“冯教师经常向家长夸赞他们的孩子,带去好的消息,村子里的同乡都觉得别致。”
 
  冯莉偶尔得知,班上学生萍萍(化名)的父亲意外去世,母亲一个人照看着8岁的萍萍和2岁的弟弟。冯莉一次次上门关心母子三人,陪他们谈天、包饺子。
 
  “每逢我悄悄走过您窗前,明亮的灯火照耀我心房……”2019年,冯莉行将完毕支教返回武汉,萍萍唱起这首《每逢我走过教师的窗前》,以表感谢。
 
  每天批阅“沟通平台”
 
  作为班主任,冯莉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心理健康,凭借作业本开设的“沟通平台”就成了冯教师与每一届学生沟通的“秘密花园”。“沟通平台”上的内容不限文体,不限字数,学生们依据白天里的所思所感或写诗、或作画、或写随感。
 
  刚结业的学生王诗婷说:“每天不管多晚,冯教师都会看沟通平台,一一点评回复,学生们可以自由地挑选揭露或许不揭露。”冯莉鼓舞学生铺开胆子书写心声,也鼓舞家长用信件和孩子沟通。
 
  刚升入六年级的杜禅清性格内向,她试着把每天的主意和心情吐露在“沟通平台”上。“我为什么不合群,想了良久,却也不知道答案。”冯莉为其留言:“改动自己,尝试着做曾经没有做过的事。”得知杜禅清不敢表达,冯教师回复“我每天上课改作业很享受,不如你也试试,讲个微课吧”。虽是寥寥数语,却让杜禅清感到无比温暖。
 
  “沟通平台”是冯莉与学生无障碍沟通与激励评价的缩影,这一做法她坚持了17年,成为学生心灵疏导、自信心培育的“促进剂”。
 
  2013年至今,冯教师通过微信朋友圈、QQ空间、教育云平台共享了3000多个真实而生动的故事,包括2万多张相片、200多个视频,共20余万字,并对一切家长、同事开放,欢迎大家从中罗致“教育经”。这些朴素的沉淀和共享,耳濡目染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和家庭。